在昨日发布的《“你父亲不是巨贪也是大贪”,毛主席对胡志明说,胡志明无言以对》一文中,覃仕勇讲述了1966年6月10日,毛主席与越南主席胡志明进行了长时间的谈话。这个故事让人深思,而这次谈话发生在毛主席生活中一个相对特殊的时期。
自从1965年10月10日,在颐年堂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结束后,毛主席便离开了北京,开始了他充满漂泊的日子。他的足迹遍布上海、武汉、杭州等多个地方,其中在杭州的停留最为长久。毛主席在这段时间里,不仅在这些地方与各地的领导干部进行了交流和工作,还在个人的思考和战略布局中找到了一种独特的节奏。直到1966年6月15日,毛主席才在汪东兴和张耀祠的陪同下,乘专列离开杭州,启程西行。
那天晚上,专列抵达南昌,毛主席在车上接见了江西省委的几位领导干部,并宣布这次运动将作为一场“反修防修”的演习,目的在于“练练兵”。这番话透露出他对当前局势的敏锐洞察,以及对于未来方向的清晰规划。次日,专列继续向长沙进发,毛主席的脚步带着浓厚的历史感与情怀。长沙是毛主席年轻时代的求学之地,也是他革命生涯的发源地,那里承载着他青春的印记。
毛主席在长沙停留了一天一夜,于6月17日下午接见了湖南省公安厅副厅长高文礼和接待处处长萧根如等人。当天,毛主席改乘汽车,向湘潭县的韶山冲进发,这也是他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二次回到自己的故乡。回想起1959年庐山会议前夕的那次故乡之行,陪同他的有罗瑞卿和周小舟等人,而此时这些人因各种原因无法同行。上一次回乡,毛主席是为了与家乡的父老乡亲团聚,整个过程充满了热闹与欢庆,但这一次,毛主席内心装满了深深的忧虑与沉思,他希望低调回乡,不想打扰乡亲们的生活。
展开剩余64%因此,毛主席特意绕开了故居所在的上屋场,直接前往四公里外的滴水洞。这片滴水洞位于韶山冲的西边,东侧则是广阔的韶山水库。毛主席上一次回到韶山时,曾带领队伍到韶山水库游泳,还特地参观了滴水洞。那时,毛主席曾开玩笑地对周小舟说,想在这里盖个茅草棚。然而时过境迁,湖北省委第二书记张平化接替了周小舟的职务,指派省建工局的工程师刘鸿庆负责设计和建设。很快,一个代号为“203工程”的秘密建筑群应运而生。这个工程由三栋楼组成,专供毛主席和随行人员居住。
毛主席在滴水洞洞口下车,看到眼前这座宏伟的新建筑时,不禁感慨万千。他说道:“我当初只是想建个棚子,没想到变成了这么大的工程,花了不少钱吧!既然已经建了,就得小心保护,不要让它损坏了。”尽管毛主席表面上带着些许心疼,但他知道,这一切背后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。
毛主席在滴水洞住了整整11天。在这段时间里,他几乎与世隔绝,白天要么静心读书,要么批阅文件。偶尔,他会陷入深思,像一位老僧般独坐冥想。与外界的联系几乎全无,这段时间成为他思考和反思的宝贵时光。期间,毛主席写下了一首七律诗,题名《有所思》,诗中他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和人民心声的深刻思考:
正是神都有事时,又来南国踏丛枝。
青松怒向苍天发,败叶纷随碧水驰。
一阵风雷惊宇宙,满街红绿走旌旗。
凭阑静听潇潇雨,七亿人民有所思。
在滴水洞度过九天的时光后,毛主席决定于6月26日宣布“出关”,并计划于28日前往武汉。湖南省委书记王延春通过张耀祠向毛主席提出请求,希望与他合影留念。毛主席一向关心工作人员的感受,欣然同意了这个请求。照片拍摄完毕后,毛主席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道:“以前我带你们长征,现在,我又要带你们‘长征’了。”这一番话引发了大家的深思与讨论。
6月28日,毛主席登上了前往武汉的专车。在上车前,他深情地回望故乡的山水,随后握住管理员廖时禹的手,依依不舍地说:“我还会回来的。”这番话中充满了深情与期待,也预示着他未来的回归和家乡人民的牵挂。
发布于:天津市融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